牙齦炎是指一組發生於牙齦組織而不侵犯其他牙周組織的疾病,其中最常見的為慢性單純性牙齦炎。臨床多表現為刷牙出血,進食時牙齦出血。牙齦炎在兒童和青少年中較普遍,從5歲開始,隨年齡的增加,患病率和嚴重性也逐漸增加,到青春期時達到高峰,青春期後則發病率緩慢下降。
牙周病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疾病之一,中醫醫學書籍中對該病的病因、病理、症狀、治療等多有描述。祖國醫學認為,由於飲食不節,嗜食膏梁厚味,或飲酒無度以致運化失調,腸胃濕熱積聚,鬱而化熱,循經上犯,以致牙齦炎症,表現出牙齦紅腫、出血等。
牙周菌斑是引起牙齦炎的最初原因,菌斑是牢固粘附於牙面的未礦化的細菌性沉積物,菌斑中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分為細菌。與牙齦炎關係密切的主要是沿牙齒頸部的頸沿菌斑,以及附著於牙齒鄰面的鄰面菌斑。臨床檢查菌斑需借助菌斑指示劑使菌斑著色,菌斑著色後一般呈現灰黃或黃色。
雖然沒有牙菌斑就沒有牙周病已是科學的結論,但人人口腔中都有菌斑存在,卻不是每個人都會發展為牙齦炎或牙周炎。這是因為還有一些其他因素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牙周細菌的致病性和嚴重性,我們稱之為促進因素。
(1) 牙石:日常進食時,由於機械刺激,牙石上的菌斑與牙齦密切接觸,引起牙齦發炎。與牙齦炎關係最大的是齦上牙石,常發生的部位在上頜磨牙正對腮腺導管口的頰面,和下頜前牙正對舌下腺導管開口的舌面。因為齦上牙石中無機鹽的主要來源是唾液中的鈣、磷等無機鹽。唾液中含有可溶性的碳酸鹽和磷酸鹽,當唾液分泌至口腔後,由於張力作用,其中所含二氧化碳逸出,PH值升高,可溶性的碳酸鹽和磷酸鹽則形成不溶性的磷酸鈣和碳酸鈣而沉積下來。
(2) 食物嵌塞:是導致局部牙周組織破壞的最常見的病因。年輕人常常是因為牙齒排列不齊,老年人則由於老年性的牙齦萎縮,進食後食物嵌塞於牙齦與牙齒之間,又不能及時地將其去除,很容易引起牙齦腫脹、牙齦萎縮、鄰面齲和口臭等。
(3) 敏感期:在青春期、月經期或妊娠期,隨著內分泌激素的變化,會改變牙周組織對病源刺激因素的反應性,從而加重牙齦的炎症變化。故此在上訴“三期”中,容易發生牙齦炎。
更多牙齒問題歡迎諮詢我們,提前預約免掛號費,免排隊,睇牙有優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