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牙過程中,加力的大小、方向、持續時間以及箍牙裝置的設計和安放都會對牙周組織的各部位發生影響。牙槽骨、牙周膜和牙根面對各種箍牙壓力總的反應是基本相同的,電鏡下可見到牙周組織在受力後數小時內即有明顯的細胞和血管的改變。總的分為三個階段,即組織變性、清除變性的組織、最終建立新的牙齒附著裝置。箍牙的作用包括使牙整體移動,牽引出牙槽窩,壓人牙槽窩,直立和扭轉等。同樣的力加於不同牙齒,對支持組織的影響大小也不盡相同,影響的因素包括牙根長度和形態、支持骨的量、著力點、轉動中心等。本節僅簡介箍牙治療過程中較常見的牙周組織臨床反應。
—、牙齦炎症和增生
箍牙裝置往往不利於菌斑的清除,尤其是多餘的黏結劑未去淨、托槽的位置太靠近齦緣、帶環位於齦緣以下且不密合等都會刺激牙齦,它們還會改變牙齦的生態環境,有人報告箍牙裝置附近局部的普氏菌屬、放線菌屬和伴放線聚集桿菌等的檢出率增高,兼性厭氧菌比例減少。
箍牙患者多為青少年,對口腔衛生重視不夠,又是青春期齦炎的好發年齡,用此大部分正崎患者在矯治過程中均會發生程度不等的牙齦炎,以牙間乳頭處較重,甚至可發生牙齦肥大或增生。文獻報告在口腔衛生較好的牙周健康者,除去矯正器後一個月內牙齦的炎症可消退,但增生的牙齦則需手術切除。若對未經治療的牙周炎,或雖經治療但維護不良的牙周炎患者進行箍牙治療,可導致牙周袋加深、炎症復發、牙槽骨加快吸收,甚至發生牙周膿腫,造成嚴重後果。
二、 牙齦退縮
匕下頜牙齒的頰側,尤其是前牙唇側的牙槽骨板較薄,有的部位甚至有骨“開窗(fenestration)”或“骨開裂(dehiscence)”。當需要擴弓或使牙齒向唇頰側移動或由於牙軸改變而使牙根向唇側傾斜,使原來很薄的骨板迅速吸收,容易造成牙齦退縮,使根面暴露。Vanarsdall等對擴弓矯治後十年的患者進行複査,約有20%的患者有一個或數個牙的頰側有牙齦退縮,而用edgewise矯治者則僅有6%發生牙齦退縮。
受壓力側的牙齦厚度和骨板厚度對防止箍牙過程中的牙齦退縮很重要,在治療前應充分檢査角化牙齦的厚度和寬度,以及牙齒在牙弓中的位置。文獻報告只要牙齒的移動是在牙槽窩的生理範圍內,一般不會引起牙齦退縮。如果下切牙箍牙治療要向唇側移動,而且唇側牙齦已經有退縮,必要時可先做附著齦增寬和增厚手術,從而避免由於牙齒唇頰側移動帶來膜齦問題的風險。
另一方面,對某些因牙位不正所致的輕度牙齦退縮,也可通過箍牙治療將該牙排入牙列內的正常位置,從而改善牙齦退縮。因此,關鍵在於牙在牙槽窩中的位置,以及局部牙齦和牙槽骨的厚度。
兒童時期結合上皮尚附著在牙冠部的釉質上,箍牙戴環不町放置太深,以免刺激結合上皮向根方增生,易導致牙齦退縮,牙齦有炎症時也易加速退縮。
三、 牙根吸收
箍牙加力時,牙根也可發生吸收,通常吸收的量很少,臨床或X線片上不能發現,以後可由繼發的含細胞牙骨質來修復被吸收處。當箍牙加力過快或過大時,可引起明顯的甚至嚴重的牙根吸收,通常發生在根尖處。文獻報告在青少年中發生牙根吸收達根長1/3者約有3%,成年人中更高,主要發生在I:、下頜切牙。也有少數患者發生牙頸部的牙根外吸收。箍牙前配合牙周加速成骨箍牙學技術,可降低箍牙相關牙根外吸收的風險。
四、 牙槽骨吸收和附著喪失
年輕人在受箍牙加力30〜40小時後,牙槽骨表面即可有破骨細胞分化。兒童箍牙時受力牙的牙槽幡有少量的吸收,一般在Imm以內(0,1〜0,5mm),無重要的臨床意義。但成人箍牙時骨吸收可能略多,尤其是如果原有的牙周炎未經治療或炎症復發,則箍牙過程中將發生明顯而快速的牙槽骨吸收。過大的箍牙力還可使牙周膜和牙槽骨發生壞死。較一致的觀點是,牽引牙齒可使牙槽骨隨牽引方向增高,適用於改善個別牙的垂直形骨吸收;至於將牙壓人牙槽窩,則學者的觀點有爭議,一般認為壓入易導致牙根吸收、牙髓改變,更町使骨下袋加深或形成角形牙槽幡,該處只有上皮附著於根面“對於牙周炎患者施行壓低治療須慎重。
箍牙的目的是使患者獲得健康、有良好功能和美觀的牙列,其中必定包括牙周組織的健康。有學者認為約10%接受箍牙治療的患者存在牙周問題需要考慮,約有8%的箍牙患者需要與牙周專科醫師進行完善的合作。在箍牙治療開始前和過程中,醫生應通過問病史和細緻全面的檢査來發現患者的“牙周危險因素”,如口腔衛生習慣、菌斑量、牙周情況、牙齦和牙槽骨的厚度、冠根比、咬合負擔、有無修復體、有無夜磨牙史、家族史、全身情況等,並根據存在的問題制訂相應的個性化箍牙治療計畫,這是成人箍牙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