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治開始後一方面聽從醫師的醫囑,另一方面自己要注意口腔衛生,防止出現齲齒和牙齦炎。目前廣泛採用的固定矯治技術,雖然效率較高,但在其治療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風險。
對牙體和牙周組織的影響,最多的是造成牙釉質脫礦,在矯治期間或矯治結束拆除矯治器後,在牙齒的唇面可發現形態不規則的白堊色斑塊,即為釉質脫礦。造成脫礦的原因是因矯治器的存在,唇頰側自潔作用減弱,菌斑滯留;也有可能因酸蝕不當使牙釉質一變粗糙引起菌斑滯留。托槽齦方的牙釉質和托槽周圍的牙釉質容易脫礦,牙釉質脫礦嚴重時就發展為齲齒。
約半數以上的青少年在固定矯治器治療過程中會出現牙齦充血、腫脹、増生等輕、中度牙齦炎症狀。一般來說,這種牙齦炎症是暫時的,只要有正確的正畸治療加以良好的口腔衛生,炎症會很快減退,不會留下永久性傷害。造成牙齦炎的原因有:磨牙帶環對牙齦緣的機械剌激;粘合劑過多產生化學剌激;食物嵌塞;刷牙不力,菌斑增加;治療過程中的頜創傷;不當的矯治力加重已有的牙周病變。正常的正畸治療也會造成牙槽骨發生少量的吸收。
正畸疼痛與牙齒鬆動,在正畸治療中大多數人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一般在分牙和更換弓絲後數天內尤為明顯。正畸治療產生的疼痛多為加力數小時後出現的遲發性疼痛,也就是一般情況下無痛,在緊咬牙或用力咀嚼時感覺疼痛,不過仍可以正常咀嚼。疼痛在1〜3天內達到高峰,4〜5天後開始減輕,1周後疼痛消失。很少有疼痛持續1周以上的情況。疼痛表現為酸脹、覺牙齒“發軟”,不敢咬硬物。一般年齡越大,疼痛表現越明顯,持續時間也越長。加力後即刻出現疼痛,往往說明矯治力過大,但疼痛程度與矯治力大小並沒有直接關係,因為過大的矯治力由於產生骨質吸收、根吸收等,牙周膜可能並不受到壓迫,也就不表現疼痛。預防正畸疼痛,主要是控制矯治力的大小,力度不能超出生理範圍。
正畸治療需移動牙齒,必須依靠牙周膜和牙槽骨重建,所以治療過程中牙周膜間隙增寬,牙齒出現輕度鬆動是不可避免的,不會造成永久損傷。
更多牙齒問題歡迎諮詢我們,提前預約免掛號費,免排隊,睇牙有優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