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科恐懼症主要是對疼痛的恐懼、對未知的恐懼、對機體受到傷害的恐懼等因素導致的焦慮症狀。有牙科恐懼症的患者,在很大程度上不能配合醫生的治療甚至避醫。科學研究資料顯示,牙科恐懼症是一種心理疾病,臨床中80%的口腔疾病患者都對治療心存恐懼。在兒童表現為高聲哭鬧、肢體亂動、焦慮不安、拒絕治療;在成人則表現為面色蒼白、肌肉緊張、心悸、躲避等。據美國一項調查,高度牙科畏懼的患者中51.2%的人經常拖延診治,9.1%的人甚至每次約診都不去。我國的調査也顯示,中青年患者牙科畏懼症的發生率比老年患者高。引起牙科畏懼的因素很多,其中對牙科治療中可能疼痛的預感是主要原因。其次,傳統牙科工具如車針鑽磨產生的震動、噪音,也是引起畏懼的原因。此外,不良的牙科診療經歷等也是牙科畏懼產生的源泉。調查表明,大多數的牙科恐懼患者的恐懼主要來源於既往(兒時)不愉快的牙科經歷,個別患者的恐懼來自於父母親屬,或者朋友同事的對於牙科不愉快經歷的轉述,特別是這些轉述有著極為誇大的成分。
造成牙科恐懼症的原因有很多,常見的有3種。
(1) 對治療本身的恐懼。害怕牙鑽的聲音或者超聲波潔牙機的聲音;害怕打針(麻藥);害怕拔牙時敲錘子,疼痛、酸痛、出血,開口時間長、累,口水多,噁心。
(2) 患者個人原因及心理恐懼。害怕被檢查出問題;覺得自己牙齒不好或口臭;檢查時感到難堪;擔心花費多,沒時間,嫌麻煩;就診條件差,健康意識淡薄。
(3) 對牙醫的擔心。牙醫的態度,消毒是否安全,醫術是否精湛等等。
專家特別強調,克服牙科畏懼要從孩子抓起,可以通過逐步適應法等手段,讓患兒瞭解治療過程中使用的儀器、設備及方法,緩解因不了解而產生的“無知畏懼”。家長診療態度也應積極、堅決,如家長對牙科疾病缺乏認知,並對醫生的診療方案猶豫不決,會促使兒童牙科畏懼症的形成。牙科恐懼症需要綜合治療,其治療包括無痛治療、催眠鎮靜和心理療法三部分。其中無痛治療是基礎。如果有的人即使在麻醉很徹底的情況下仍然不配合,那就需要使用睡眠牙科了,睡眠牙科能緩解患者的焦慮,增加舒適感。患者普遍反映“就像睡了一覺”、“醒來後發現治療已經結束了”,大多數患者對治療過程沒有任何印象。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