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頜關節紊亂是口腔頜面部常見病之一。多發於20〜30歲的青壯年,女性多見,發病率為20%〜50%。其發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確,可能是由於精神因素、社會心理因素、關節解剖因素、頜因素及免疫等多因素導致的額下頜關節及咀嚼肌群出現功能、結構與器質性改變的一組疾病。可分為咀嚼肌紊亂疾病、結構紊亂疾病、炎性疾病及骨關節病。
(1) 咀嚼肌紊亂疾病:主要為咀嚼肌的不協調,包括肌功能亢進、肌痙攣和肌筋膜痛,實際上是關節外疾患。
① 病因。精神因素與發病密切相關。臨床上有的患者常有情緒焦慮、精神緊張、易激動及失眠等精神症狀。張口過大或因牙科治療等長時間的嘴巴大張,可導致咀嚼肌過度活動;不良修復體使頜間距離增大,導致咀嚼肌過度伸展或拉長;牙槽骨明顯吸收或雙側後牙缺失可使咀嚼肌處於不協調狀態,最後出現疲勞。另外,不良的姿勢也能引起肌肉功能混亂。
② 臨床症狀。咀嚼肌功能亢進表現是開口過大呈現半脫位伴有彈響。而肌肉痙攣則表現為開口受限和疼痛。肌筋膜痛表現為一處或多處咀嚼肌出現局部持續性疼痛,可放射至顓部、前額、眼部、下頜角、頸外側或枕部。一般晨起疼痛較輕,在一天中逐漸加重,咀嚼與大張口時疼痛加劇。可伴有耳鳴、眩暈、牙痛、頭痛等症狀。
③ 治療。保守治療為主。主要目的是調整咀嚼功能,解除咀嚼肌痙攣。同時應消除或盡可能減少引起肌痙攣的因素。對受累咀嚼肌進行藥物噴霧、熱敷、理療,以及封閉治療、針灸、服用消炎鎮靜藥及調頜治療等。進軟食,保持下頜休息或減少活動。
(2) 結構素亂疾病:是關節紊亂病中患病率最高的一類。又稱關節內素亂,為關節盤、課突和關節窩之間的紊亂。屬於關節盤與關節窩、關節結節及蘇突位置發生改變,影響下頜運動功能。
①病因。瀕下頜關節盤前移的病因不明,許多學者認為與損傷有關。下頜受到外力的打擊及下頜過度牽拉等,可使體突移位,關節盤附著及韌帶被拉長或撕裂,導致關節移位。頜關係紊亂,後牙缺失,課突發育異常及骨關節病等也與關節盤前移有關。
② 臨床症狀。分為可恢復性和不可恢復性關節盤前移。可恢復性關節盤前移以關節彈響為主要症狀。不可恢復性關節盤前移以開口運動時,課突擠壓變形的關節盤不能複位,不能恢復正常的課突-關節盤關係。
③ 治療。可恢復性關節盤前移位以保守治療為主。彈響發生在初期的患者,可戴複位頜板矯正課突-關節盤關係。對關節盤前移明顯而無法進行頜板治療者,可行關節鏡外科複位治療或進行開放性關節盤複位術,關節盤前移伴關節疼痛患者應給予消炎止痛藥,以及潑尼松龍關節腔內封閉。
(3) 炎性疾病及骨關節病:炎性疾病是指滑膜及關節囊出現炎症反應。主要包括急、慢性滑膜炎,關節囊炎,通常伴有顯下頜關節盤前移位、骨關節病及關節炎,也可單獨出現滑膜炎。關節囊炎與滑膜炎常同時出現,症狀相同。
① 病因。由各種原因造成的過大張口或外傷,引起的急性炎症;也可由頜因素等引起滑膜或關節囊的慢性炎症。關節結構紊亂病有時可繼發或併發滑膜炎。
② 臨床症狀。急性期關節區疼痛明顯,下頜運動時疼痛加劇。由於關節腔內有滲出,在關節區可有紅腫和明顯壓痛。患側後牙不敢咬合,張口受限,開口時口形偏斜。下頜運動功能障礙,咬合關係紊亂。慢性期疼痛較急性期減輕,下頜運動受限,出現摩擦音。
③ 治療。主要是局部組織封閉,同時限齲下頜運動,以利於炎症的消退和組織的恢復。通過服藥、休息、封閉及理療,患者症狀可得到緩解。可用潑尼松龍混懸液0.5毫升加入2%利多可因0.5〜1毫升,注射蘇突後區關節上腔,每5~7日1次,注射1〜2次即可。用超聲波將激素類藥物導入關節區,其效果可能更為持久。對伴有關節盤移位或骨關節病等可行頜墊洽療,症狀嚴重者可手術治療。
更多牙齒問題歡迎諮詢我們,提前預約免掛號費,免排隊,睇牙有優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