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骨是一種高度可塑性組織,亦是人體骨骼中最為活躍的部分。它不但隨著牙齒的生長發育、脫落替換和咀嚼壓力而變動,而且也隨著牙齒的移動而發生著不斷的改建。牙槽骨具有受壓力吸收,受牽引力增生的特性。一般情況下牙槽骨的吸收與新生保持著動態平衡,在牙齒萌出和移動時,受壓力側的牙槽骨發生吸收,而在牽引側骨質新生。臨床上正畸醫師正是利用此生物學特性原理,使錯畸形的牙列得到正畸治療。在牙槽骨新生時,鏡下可見成骨細胞排列在新骨的周圍,新骨的表面有一層剛形成而尚未礦化的骨基質,稱為類骨質。在骨吸收區,骨表面有蠶食狀凹陷,凹陷處可見多核巨細胞即破骨細胞。
牙齒生理移動中固有牙槽骨的改建,牙齒生理性移動主要有二:一是由於補償牙齒面磨損而不斷向面方向移動;另一是補償牙冠鄰面磨損的近中方向移動°由於這兩種方向的移動與調整,可以維持上下牙列以及相鄰牙齒間的正常鄰接關係和頜間距離。當牙齒在生理移動時,牙槽骨不斷進行著吸收和增生的改建。
牙齒在近中移動過程中,就其固有牙槽骨的變異來講,牙根的遠中側與近中側是明顯不同的,遠中側面的固有牙槽骨,因受牙周膜傳遞的牽引力而刺激骨質增生,光鏡下可見到束狀骨成層的與牙根面平行的沉積,骨面有成骨細胞。與此同時,近中側的固有牙槽骨因受到壓力有蠶食狀吸收的陷窩與破骨細胞。近中側牙槽骨多為板狀骨。這樣,牙齒就連同牙槽窩一起,逐漸地向近中側移動。
咬合移動是一種隨著年齡增長而進行的正常生理現象。此種移動是週期性的,進行緩慢且移動得很少,但有的牙齒在失去對牙時,常發生顯著的咬合運動,待若干時日後,該牙伸長,牙槽突亦同時發生廢用萎縮,甚至成為誘發牙周病的因素。所以,為了防止鄰牙傾斜和對牙伸長,缺失的牙齒均應及時修復。
推薦閱讀: